關於CECA(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),相信很多同學都還不知道
那是什麼東西?是SAGA(約十年前的熱門電視遊樂器)嗎?
真是令人啼笑皆非
再CECA的簽署上 朝野兩黨有很大的歧見
但隨著2009東協零關稅的貿易協定即將上路
台灣將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
這篇文章算是比較客觀的說出目前台灣面臨的困境
與CECA簽署的重要性文章
給同學們參考
希望小論文比賽有人可以以此當題目
寫出一篇有深度的文章
CECA,政府或市場的選擇?
做為一個小型經濟體,台灣原本就無能靠本身內需撐起三六六七億美元的GDP,出口貿易一直是維繫台灣經濟成長、產業升級,最重要的動力。在那個冷戰年代,兩岸隔絕,台灣做為美國冷戰圍堵線的一環,與日、韓有志一同,緊緊抓住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,追求高度成長。
當年,是美國打噴涕,台、日、韓齊得傷風─嚴重一點還要得肺炎。
民國七○年代中期,待得老美受不了、逼迫台幣升值後,許多過去靠廉價勞力生存的企業都難以支撐。此時,正好兩岸冰凍般的隔離逐漸融化,大陸又已推動改革開放,傳統勞力密集企業不少就逐步出走外移大陸。但,此時大陸仍不成氣候,而台灣正即將進入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與高度成長期,此時,最溫暖的大腿,還是老美。
到了八○年代中期後,大陸穩定成長,前景可期,早期赴大陸投資的「小企業」,如康師傅、卜蜂等都成就一片天後,台商赴大陸投資不斷加溫,大型指標企業(如台塑、遠東、統一、裕隆…)、及新興的科技大廠,都有意赴大陸投資。最近逼得政府以戒急用忍政策急踩剎車。
接下去的十年,即使政府政策一直對大陸投資採限制、管理作法,但,大陸從世界工廠逐漸變為一個前景可期的市場,全球的企業仍爭相進入投資,每年大陸吸收的外人直接投資就可達五、六百億美元。國內上市企業,九成多在大陸有投資;許多科技業者由大陸出貨的比重提升到五成以上。而在「以投資帶動出口」效應下,大陸與香港占台灣出口比重,也終而超越美國,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地區。
在這整個變化過程中,政府一直扮演阻擋、拖延的角色,但市場的力量,終究讓台灣在經貿關係上,與大陸更形密切。可以說:兩岸目前密切的經貿關係,是市場推動主導完成。
反對者認為簽訂此協議,有「看不到的代價」,但,其論調主體竟然是期望「鎖國」,避免競爭的觀點。事實上,在全球競爭時代,台灣的人力早已與大陸人力競爭多年。更何況,換個角度看,不簽CECA、台灣被阻絕在東亞自由貿易區外,是否有更大的「看不到的代價」呢?
自縛手腳的思維 永遠打不開格局
【本報訊】
針對馬政府有關兩岸簽署CECA的倡議,遭到民進黨極大的質疑,黨主席蔡英文甚至親自撰文批判。民進黨擔心的是,與對岸談CECA恐將掉進「一國兩制」的陷阱,而兩岸更緊密的經貿關係,也將加深台灣對大陸經濟的依賴度,日久將難以自拔。民進黨的觀點固有其考量,執政黨在推動CECA時也確應誠懇地與各界對話。畢竟,CECA是極為敏感的政治性協議,不宜在欠缺共識的情況下強勢推動。
但是,在催促執政黨誠懇對話之際,我們也不免要對民進黨的憂慮提出若干看法。在過去八年,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思維,一直都是:對中國大陸是戒慎恐懼有餘、積極論述卻不足。以兩岸經貿為例,沒錯,台灣不該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,不該太過注重美國外銷市場或中國大陸轉外銷市場。但是台灣無論如何是個小島,內需再怎麼擴大還是有限。
民進黨執政八年來,不但內需佔GDP比例沒有增加,甚至連產業結構都不斷地往電子、電機產品傾斜。他們說觀光客要倍增,卻事與願違;不要企業西進,又無人理會;想走向國際組織,幾年下來一事無成,只是徒然把鈔票塞進貪得無饜的國外貪官與國內奧客。民進黨才下台九個月,似乎就已經忘了自己是怎麼下台的。
我們這樣批評,民進黨也許會感覺不平;舉個實際的例子,應當更能說服讀者。誠如劉兆玄院長所說,台灣過去數十年發展最珍貴的資源,就是「人才」。在一九八○年代之前,中國大陸幾乎不曾派留學生出國,當然也無法吸引海外人才返國。相對而言,台灣卻是放洋人潮不斷,返國人數也不少。人才臉上沒有貼標籤,唯有積極開放延攬,百千人中才會碰巧遇到一、兩位千里馬。但是要事後尋著千里馬,事前我們就不能挑剔膚色、嫌惡血統、擔心一些莫名其妙的特徵。如果政府設下的條件越嚴,則真正的人才就絕不願意自陷束縛,最後的結果往往就是反淘汰。事實上,這正是台灣目前在人才延攬上面對的最大困境。
民進黨只要問問中研院、國內頂尖國立大學,就會發現台灣目前要召募研發人力有多麼困難。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廿一條的束縛下,對岸人民要「在台定居十年以上」才可能去台大、清大等國立大學任教。這種條文擺明就是「拒絕人才」的條文。但是相對的,中國大陸與香港卻展開雙臂擁抱台灣的海外人才,不但沒有國籍或戶籍限制,連薪俸都是台灣的幾倍。這兩種天壤之別的差異態度,長期而言,究竟是對哪一邊比較不利呢?
依民進黨一貫的恐共思維與防堵主張,陸籍人士當然是不准來台就業的,否則就會侵犯台灣人的教師、醫生、律師、農民、勞工等工作機會。這樣的思考其實只考慮了一半;它所忽略的另一半,則是台灣縮小門縫後的競爭力流失。當兩岸在做人才競爭時,台灣限制的越嚴,則人才流往對岸的比例就越高。
在兩岸人民條例的規範下,台灣籍科學家可以去北大做教授,但大陸籍科學家卻來不了,這究竟是在保護台灣人的就業,還是在阻礙台灣的進步?如果讀者翻一翻